蔡藍欽 / 這個世界


  如果問什麼時候是國語流行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階段?大部份的人會說,是70年代中期的民歌運動。而早在60年代中期,台灣因為越戰,成為美軍的後勤地區,遂與美國文化發生緊密的互動,播放熱門歌曲的酒吧、pub...與全天候放送西洋歌曲的 AFNT (美軍電台),為台灣的年輕人打開一扇眺望世界之窗,於是當時僅10歲左右的搖滾樂成為許多年輕人的最愛,其中在美國以 Bob Dylan、Joan Baez...為主的民歌是最重要的樂種之一,也是當年反戰最力的抗議之聲,一把木吉他就可以將自己的理想或對社會的不滿...宣洩而出,漸漸的這種人人都可以的表演方式,成為台灣年輕人表現自我音樂與主張的方式...

  「我們的民歌在那裡?」開始有人問,70年代中期,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,深感在西洋歌曲與陳腔濫調的國語歌曲中找不著文化上的認同,於是在「唱自己的歌」尋求自我文化認同的過程中產生了【龍的傳人】、【少年中國】、【鄉愁四韻】...等等濃烈民族色彩的民歌創作。也漸漸的一些表達年輕人「世界觀」、「愛情觀」...的創作曲因應而生,清新的樂風很快的成為流行主流。

  80年代初民歌進入校園,使得更多的年輕人得以藉音樂表達對社會、政治...各個層面的種種看法,然商業機制介入下的校園民歌,已經淪為音樂工業中商品的一環,70年代年輕人單純的只為唱自己的歌與追尋文化認同的精神已經不再。雖然產生羅大佑、李宗盛、陳昇、陳明章...等等有型有款的重要音樂人,然而不能否認的是,透過商業包裝下的這些音樂,有著許多刻意,並非那麼純粹;唯一的例外是單純的只為證明對音樂的愛戀與留一個紀念的蔡藍欽,在不要出名、曝光、壓力的前提下答應錄音,卻在錄音結束匆匆告別人世...更顯現出其音樂創作的純粹性與動人,也因此在沒人打歌的情況下依舊打動近三十萬顆年輕的心。

  蔡藍欽,一個人們眼中的天之驕子,一路上唸的都是明星學校,建中、台大;然似乎過早承載成人世界的許多期待,在似是而非的教育觀念下,他的堅持完美、他的好強、他的不量力...卻不知不覺地使他成為世俗標準下的犧牲者。14年前於原本應是歡樂的情人節辭世,為他這個單純學生的短暫一生增添一些淒美的色彩,也讓我們知道,他的走極貼近情人節的原意【註一】,這讓許多喜歡他的人有著難以言喻的苦澀與惋惜。


【註一】: 每年2月14日是西洋情人節,到處都是鮮花、巧克力、表達愛意的祝福卡... 一個情侶互訴衷曲的日子,但你可知這浪漫日子的原意是晦澀與暗鬱的?2月,長久以來是羅馬人浪漫的月份,而情人節 (Valentine's Day,瓦倫汀日) 的由來一般確信來自基督教與古羅馬的傳統。根據基督教史,至少有三位聖者名為瓦倫汀,都是為了堅持的殉道者,其中之一的傳奇如下: 在第三世紀的羅馬帝國時代,基督教仍是新的宗教,好戰的羅馬皇帝克勞迪二世頒布一道法令,不准年輕的士兵結婚或訂婚,因為有了愛情、家庭的拘絆,其帝國的戰力將大打折扣。這法令卻與基督教注重家庭的教義大大為違背,一位虔誠信徒的年輕士兵瓦倫汀堅持這法令是不對的,因此偷偷的與愛人結了婚,卻因犯了法令上了斷頭台。為了堅持失去性命的瓦倫汀,後來就成為基督教的聖者之一,而羅馬人也將從古羅馬時代的傳承,每年2月15日的牧神節提前一日紀念聖瓦倫汀,因為他對愛情、對理想的堅持,演變成為今日的情人節。


■ 蔡藍欽的音樂

  流行樂壇就是這樣,有些歌曲雖紅極一時,卻很快地在人們的記憶中消逝無蹤;而有些歌曲歷經歲月,仍顯現其豐沛的生命力。在經過10餘年流行樂壇的蓬勃發展,以今日的觀點看待【這個世界】專輯,或許編曲已然老舊,然整張專輯所散發出年輕人的熱情與思想,仍舊持續感染著許多新世代的莘莘學子,因為它道出了專屬於「青春」的心情。

  【這個世界】專輯的12首歌的內容包括蔡藍欽對制式教育的不滿與反諷、對人生的思考與徬徨,也有青春少男的愛戀心情...而這些正是他曾走過的青春。長期以來僵化的教育以及考試制度,壓制與拴綁著好幾個世代的年輕學子,也造就了一大群生為考試的機器,教育讓我們以為只有讀書高,人生的價值都在這,於是許多人從小到大為這單一的目標存活著,也痛苦著。從【老師的話】、【他的話】、【聯考族的假期】三曲中,你可以聽得出在蔡藍欽溫和的歌聲中,其實是聲嘶力竭的反對升學主義、聯招與對台灣教育的極度懷疑與諷刺,這也是走過這條路人們的共同心聲,因此格外容易引起共鳴。也終於民國90年是末代高中聯招,我們也衷心期盼末代大學聯招的到來。

  而【謎】、【告別憂傷】、【同樣的路】、【出發】四曲除了自傳式的描述,也有面對未來的徬徨與成長的失落。在自我要求與父母、師長期待下他進入台大,椰林大道兩旁的大王椰彷彿列隊歡迎他的同時,他開始思考與質疑,也期盼能擺脫一切包袱,真正的走出自己。

「啊!我多想忘掉,這般世俗冷暖的束縛,
 在沈默之前,為我生命做永遠的追逐...」 - 【謎】

「啊!告別憂傷,告別這熟悉的地方,
 我要走上我的方向,尋找兒時的遺忘...」 - 【告別憂傷】

「或許我早已變得非常盲目,否則怎會和陌生人走著同樣的路?
 這是條別人早就舖好的路,我怎能知道它將通往何處?」 - 【同樣的路】

  愛情是青春男女生活的主軸之一,蔡藍欽應該也不例外,他以甜甜的旋律、含蓄的字眼勾勒出【少男日記】、【逝去】、【以為】、【校園美女】一曲曲記錄少男的內心澎湃,那是青春無悔的神情,也是每個人共有的經驗。而專輯同名曲【這個世界】總結蔡藍欽對這個世界22年來蠻理想化與寬容的認知:

「我們的世界,並不像你說的真有那麼壞,你又何必感慨?
 用你的關懷和所有的愛,為這個世界,添一些美麗色彩。」 - 【這個世界】

  德國樂團 Alphaville 84年風靡一時的合成樂曲 Forever Young,是蔡藍欽鍾愛的歌曲,或許這首歌極真切地描繪出蔡藍欽的某些個性側面吧!

「讓我們優雅地跳舞,讓我們多跳一會兒,天堂可以等待,
 我們只須仰望天空,期待做到最好,但要有最壞的打算...
 或許我們力有所不逮,但絕不說『絕不』...
 音樂是給輸家聽的,你能想像我們贏得比賽的情景嗎?...
 我要永保青春,我不想像老馬般的垂垂老去,
 青春就像陽光下的鑽石,而鑽石恆久遠...」

  其實這就是由有限資料中我們所認識的蔡藍欽,只求完美、不服輸...而他也真如歌中所說的,將人們對他的記憶停留在他最昂揚的青春裡,永遠。在今天飄搖中的台灣,或許我們需要的不再是歌舞昇平的音樂,而是能鼓舞人們找回單純自己的歌曲,【這個世界】所透露出的熱情與思考,或許是今日我們所欠缺的,包容是一種必要,「用你的關懷和所有的愛,為這個台灣,添一些美麗的色彩」。


■ 走過台大

  或許應該說,在升學主義的壓力下,好幾個世代的學子,從小被灌輸萬般皆下品,只有讀書高;或士農工商,士為首位的觀念,於是高中的目標是建中、北一女...,大學則是台大,以甲、乙、丙、丁組區分則第一志願是:電機、外文、醫科、法律。也於是抽離一個人的本性 (不管你的性向、興趣...) 全心全力往最高目標邁進,在光宗耀祖的壓力下、師長殷切期盼下...你必須咬緊牙關,跨越窄門,那將是個光明的未來,於是有人成功 (這種成就感可是極短暫的),有人失敗但仍屢敗屢戰...這就是聯招下的一種優勝劣敗,也是走過這段青春者的無奈。

  好了,總算如願以償的走入台大,飄飄然的以為椰林大道兩旁迎風飛舞的大王椰樹葉向你招著手,你可能還有極短暫enjoy自己是天之驕子的錯覺。猛然才發覺,你只不過是萬千擠進台大窄門者之一,你也開始發現強者到處都是,有些人天生就是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(或許得歸功於家庭教育或非制式教育),於是有人大受衝擊,開始思考 (我真的適合唸醫科、法律、電機...嗎?),而絕大多數的人還不是日子照過,享受青春恣意的大學生活。蔡藍欽大概也屬於那受衝擊的一群,在【同樣的路】一曲中有類似的反省:

「這是我昨天也走過的路,它的名字叫羅斯福,
 似乎是值得讓我走完的路,但不知終點在何處。」

  對絕大多數通過窄門的人,開始發現未來還遙遠著呢!更遑論光明;從小被灌輸的都是一串串的謊言,犧牲的卻是每個人最寶貴的青春,有人說「只有在年輕的理想主義裡,才找得到人類的真理」,於是你在這群世俗觀點下的天之驕子中,找不著理想主義也找不著真理,你說誰錯了?

  因此,升學主義或聯招對大部份走過青春的人們而言,它的意義是: 讓一個人不認識自己。這與希臘大哲蘇格拉底三千年前所說的『Know yourself,認識自己』完全違背,那真是讓人同感悲哀的制度,也是讓許多人痛苦的淵藪,期待它的儘速廢除吧!


戴斯特

Apple Music